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专家团队 肝病医院 来院路线

乙肝有传染吗?有哪些传播方式?肝病专家高子敏深度解读

乙型肝炎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染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甚至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知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从科学角度为大家详细解析乙肝的传染性及主要传播方式,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认知。

一、乙肝确实具有传染性,但并非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高子敏医生明确指出:“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典型的血液传播病毒,它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体液进入人体后引发感染。”这意味着,只有当带有病毒的血液或特定体液直接接触到另一个人体内的破损处时,才有可能发生传染。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餐等普通社交行为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这一结论基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数据,彻底打破了“乙肝随处可传”的错误观念。

二、三大核心传播途径详解

  1. 母婴垂直传播
    这是我国乙肝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当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可能因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此外,哺乳期乳头皲裂也可能造成微量血液交换,增加婴儿感染风险。不过,随着医学进步,现在通过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接种,这一途径的传播率已大幅下降。

  2.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输入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制品、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或针灸针具、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锐器工具,都是常见的高危行为。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重复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也曾导致大规模感染事件。因此,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至关重要。

  3. 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成人之间重要的传播方式。黏膜细微损伤足以让病毒趁虚而入。值得警惕的是,多性伴关系会显著提高感染概率。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预防性病,也能有效阻断乙肝传播。

三、容易被忽视的特殊场景

  • 纹身与穿孔美容:非正规机构使用的器械若未经过高压灭菌处理,极易成为交叉感染媒介。
  • 口腔诊疗操作:补牙、洗牙过程中产生的创口若接触到污染器械,同样存在风险。
  • 意外暴露处理:如被沾染血液的物体划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紧急预防用药。

四、打破常见误区
❌ “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错误!唾液中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构成感染剂量。
❌ “蚊子叮咬能传播乙肝”——错误!蚊虫吸血时不会将前一次吸入的血液注入下一个人体内。
❌ “打了疫苗就绝对安全”——不完全正确!虽然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但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仍需定期检测并适时加强接种。

五、科学防护指南

  1. 接种疫苗: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完成三针接种程序;成年人若未感染且无抗体,也应主动补种。
  2. 安全性行为:固定性伴侣并坚持使用安全套,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带来的风险。
  3.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如剃须刀、指甲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具。
  4. 规范医疗操作:就医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拒绝非法采血供血行为。
  5.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和病毒标志物检测。

高子敏医生强调:“了解传播途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而不是制造恐惧。”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防护,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乙肝拒之门外。如果您仍有疑虑,不妨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建议。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建健康屏障!

自助挂号

(本网站已加密,绝对保障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