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肝硬化该检查什么项目?肝病专家常怀利深度解读
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等多项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其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病变往往不易察觉,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可能已发展至较为严重的阶段——如肝硬化。因此,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并干预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特邀著名肝病专家常怀利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预防肝硬化时应关注的几项关键检测指标。
肝功能测试:基础筛查不可少
常教授指出,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肝功能血液检测。这包括转氨酶(ALT/AST)、胆红素水平、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等参数。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细胞是否受损以及肝脏合成功能的状态。例如,当肝细胞受到破坏时,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会升高;而胆红素异常则提示可能存在胆汁排泄障碍等问题。通过这项简单的抽血化验,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整体健康状况。
病毒标志物检测:排除感染因素
考虑到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两种病毒的标志物进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CV抗体等项目的测定。如果结果显示阳性,说明体内存在相应的病毒感染,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可显著降低向肝硬化进展的风险。
B超或CT影像学检查:直观观察结构变化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腹部B超或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帮助医生直接观察到肝脏形态上的改变,比如是否有结节形成、门静脉高压等情况。特别是对于已经确诊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而言,定期做此类检查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
纤维化指标测定:精准评估硬度状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无创性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该方法利用超声波测量肝脏硬度值,以此来间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相较于传统的肝穿刺活检,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痛苦小,而且结果准确可靠,非常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工作中。
肿瘤标志物监测:警惕恶性转化风险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肝硬化本身并不致命,但其并发症之一——肝癌却极具威胁性。因此,在常规体检中加入甲胎蛋白(AFP)这样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发现数值偏高,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潜在危险因素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史等信息,如饮酒习惯、用药情况、家族病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综合分析个体患肝硬化的风险等级,从而给出更加个性化的建议。
常怀利教授强调:“预防永远优于治疗。”通过上述一系列系统的检查流程,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所在,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之树”。